53.形式與內容 / 說明或探討

繪畫的形式如果說明性太強,容易折損了繪畫性,畢竟繪畫就是繪畫,主要在於如何「表現出」觀點,不是光藉由顏色與圖像之侷限於「說明」。因為「說明」就是要「明」,「明」就是「清清楚楚」,例如畫一棵樹,就將樹幹、樹枝、樹葉、果實,處處鉅細靡遺描繪的清清楚楚,達到「說明」是樹的目的,可一旦要這種「明」,就步入限於固定的答案,畫面圖像就成定局,也就抹煞了討論、思考、探索的空間。

繪畫的形式與內容,兩者缺一不可,不能單單的迷戀於形式的技巧而缺了內容,反之,若過於「說明」內容,則又失去了繪畫性的本質,皆為可惜。要避免內容性的過於說明或淺薄,關鍵在於丟出「討論的問題」,不要給標準答案或單一的答案。

以電影為例。李安的電影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」,其生動的視覺效果,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,無疑的,其電影的技巧、形式水準的確高超,除此之外,電影情節的內容裡,放置了諸多用意,如「廚師」、「口渴」、「Pi的三種宗教」,這些主要在表現人類的「宗教」與「渴望」,但是手法經過深入巧思的安排下,不是淺薄的、很直接的一目瞭然,而是透過暗藏玄機的安插,讓人得花心思來探索,而探索的議題,又是大家(任何人種)幾乎會碰到的,無怪乎會引起全世界極大的共鳴回響。

再者,電影最後在講述另一種版本的海上漂流記給兩位日本人聽,實際上李安是要給看電影的觀眾聽的,也就是李安拋出問題,讓觀眾自己來思考、來談他的電影。所以厲害的李安,給問題、不說明,並且給的問題幾乎是大部分人類共同的問題。

回到繪畫領域,且看林布蘭以其不少的《自畫像》為例,他常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氛圍,在明亮處極細膩、寫實、清楚的處理,以致其視覺效果能強烈的攫住觀者的視線,使觀者容易進入到畫面。不只如此,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在畫面上有另一部分的暗調「不明」處,它充滿未知、混沌,因而讓想像空間變大了,能夠令人有意猶未盡之感,藝術性也就相對大大的提昇。

形式與內容缺一不可,形式是重要的開始,最後不要只止於形式,要從形式提升到內容狀態。亦即無論形式如何做,背後一定得有一個明確的內容主導,如此的形式才有意義。簡單的說:「形式」是眼所看的;「內容」是心所想的。

~ 蔡勝全 ~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